新闻详情
饮用水余氯检测标准(自来水氯消毒的特点)
作者:霍尔德电子 更新时间:2025-07-05
自1902年比利时Middelkerke镇市政水厂首次使用次氯酸钙对原水进行消毒以来,氯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饮用水消毒剂。最先使用的是固体的次氯酸钙,后来是液氯,目前使用更多的是次氯酸钠溶液。这些消毒剂统称为自由氯或游离氯,这是因为在水中都是以次氯酸分子(HClO)或次氯酸根(ClO-)的形式存在。
氯消毒剂的优势在于既易于生产、储运和投加,使用成本低,还具有较广谱的消毒效果,对病毒类病原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尤为突出。氯消毒的缺点是其易与水中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物(NOM)等反应生成三卤甲烷、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。
此外,饮用水中氯或氯胺浓度过高,接触时会对眼睛和鼻子造成刺激,饮用时可能会导致胃部不适或贫血。另外,游离氯还易与水中的氨反应生成氯胺,也称化合氯,可能使水具有氯味或消毒剂味等令人不愉悦的气味,影响饮用水的口感。因此,世界各国均对出厂水余氯浓度进行了限定,我国规定游离氯浓度不得超过2 mg/L,游离氯和化合氯的总浓度不得高于3 mg/L。美国联邦《国家饮用水基本规定(NPDWR)》规定饮用水中游离氯和总氯的最高浓度不得高于4 mg/L。
从健康角度考虑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建议饮用水中游离氯的浓度不高于5 mg/L,氯胺的主要成份—一氯胺的浓度不高于3 mg/L。由于氯和氯胺都有一定的挥发性,自来水烧开后再饮用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饮用水的氯味。使用活性炭滤柱,促进氯和氯胺的分解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codyq.net/article/10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