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水中溶解氧检测原理(膜法、荧光法检测溶解氧对比)
作者:霍尔德电子 更新时间:2025-07-05
目前我国的溶解氧的检测方法标准有《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》(GB7489-1987)、《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》(HJ506-2009)和美国ASTM 标准(D888-05),前两种是中国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,后一种是美国环保署认可标准方法。接下来小编介绍一下膜法、荧光法检测溶解氧的原理及对比。
1.膜法(极谱型)溶解氧检测
电极构成:银质阳极;贵金属阴极,覆有半透膜;电解液
溶解氧检测原理:两个不同金属制成的电极浸没在电解液中,当给溶解氧分析仪电极加上0.6~ 0.8V 的极化电压时,氧通过膜扩散进入电解液与金电极和银电极构成测量回路,阴极释放电子,阳极接受电子,产生电流。而产生的电流(或者电压)与进入电极系统的溶解氧的浓度成正比。
是否需要预热:需要5~15分钟预热
溶解氧测量范围:应用量程广,可测ppb痕量级和ppm量级
精度高低:在ppb痕量级溶解氧测量应用场合,精度高
响应速度:需要极化,响应速度较原电池法慢
条件限制:对测量介质有最小流速要求
干扰因素:PH,介质电导率,介质中的油类、硫化物、铁、亚铁、碳酸盐和藻类等;如果电解液被污染了,会造成电池电势的漂移,导致溶解氧测量误差。
维护量:好的电极大约半年需要补充电解液及更换膜片,清洁电极等维护。
使用寿命:电极使用寿命大概2~3年。
2.荧光法溶解氧检测
电极构成:传感器、光学原件、电子原件、探头
溶解氧检测原理:荧光法溶解氧测量仪基于荧光猝熄原理。蓝光照射到荧光物质上使荧光物质激发并发出红光,由于氧分子可以带走能量(猝熄效应),所以激发的红光的时间和强度与氧分子的浓度成反比。通过测量激发红光与参比光的相位差,并与内部标定值对比,从而可计算出氧分子的浓度。
是否需要预热:无需预热
溶解氧测量范围:由于光学溶解氧分析仪采用非线性的计算方式(荧光淬灭时间间隔和溶解氧气浓度呈非线性关系),只能进行单点验证和过程校准;建议使用测量范围为0.05-20mg/L。
精度高低:精度高
响应速度:不需极化,响应速度快
条件限制:对测量介质无最小流速要求
干扰因素:抗干扰能力强,除较高浓度的二氧化氯外,不易受到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,但探头应避免阳光直晒;荧光帽在被刮蹭或部分污染的情况下任能保持其准确度,且容易清洗。
维护量:维护量低,无需校准、更换电解液和渗透膜,2~3年更换荧光帽。
使用寿命:使用寿命2~3年。
综上所述,电极极谱法测定的步骤比较少,使用的仪器设备价格比较低,是目前应用比较标准的水中溶解氧测定方法。但是随着氧气的消耗会在膜和电极上产生污垢,形成氧气梯度会降低反应速度,需定期更换电解液及半透膜。荧光法测定是目前的水中溶解氧测定时最简单便捷的方法,和碘量法和电极极谱法相比,荧光法测定时无须特意标定水中的溶解氧,而测定速度比较快,整个测量过程比较稳定,测量结果精度较高,而且对流量也没有严格要求,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小,可降低清洗频率,维护成本比较低,但价格相对比较高。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codyq.net/article/679.html